供电技术课程达成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对课程目标进行达成度评价是其关键环节。以学院《供电技术》课程为例,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设计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既能够评价该课程教师工作情况,又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为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供电技术;达成度评价;


随着我国工程认证工作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中逐渐深入,“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OBE)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仅能反应学科知识本身的教学效果,忽视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支撑关系,因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以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为支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也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供电技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力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大学物理、电路、电机学等先修理论课程,与供电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等后续实践课程之间具有重要的衔接作用,对实现电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关键的支撑作用。为此,课程教学团队坚持工程教育理念,结合《供电技术》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特点,深入研究12项毕业要求,提出“知识、能力、育人”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通过设计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构建课程达成度的评价模块,形成整体课程的评价体系,用以研判人才培养的效果,改进教学质量。


1 课程目标的设定

《供电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应用背景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电力专业的毕业要求,提出“知识、能力、育人”三个层次的课程目标。首先,知识目标(目标1):熟练掌握供电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验技能,能应用电力系统中电气一次与二次系统基本知识,完成满足特定需求的电气工程分析与计算。其次,能力目标(目标2):知晓供配电设计的内容和流程,能根据实际情况明确用户需求,按照电力行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相关技术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供配电系统设计方案,并能依据电气设备特点、选择校验方法,完成设备选型和保护配置。最后,育人目标(目标3):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能够感受我国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运用专业知识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具有工程伦理意识和绿水青山的环保意识。


2 课程目标的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作为一种合格性评价,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课程教学团队依据评价内容设计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课程目标进行逐项评价。


2.1 考核方式

《供电技术》课程考核包括线上课程学习(课件、图文音视频资料、讨论、小组任务等)、课堂学习(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章节作业、过程测试等)、课程实验(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环节。其中,线上学习占综合成绩的10%,课堂学习占综合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综合成绩的50%。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价即问卷调查,定量评价是根据课程相关教学活动各考核环节的原始资料及成绩,对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评价。


2.2 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依据学校2019版课程教学大纲,线上课程学习采用百分制计算,满分100分,综合成绩占比10%,评价依据为线上教学平台“学习数据统计”;课堂学习采用百分制计算,满分100分,综合成绩占比20%,评价依据为教学手册中的作业、平时成绩记录单以及过程考核成绩单;实验成绩采用百分制计算,满分100分,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三部分构成,评定依据为实验成绩单;期末考试采用百分制计算,满分100分,综合成绩占比50%;评价依据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与持续改进

以学院202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班63名学生为样本进行《供电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3.1 课程目标整体达成情况

根据学生考试的原始成绩,计算出该班《供电技术》3个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度,如图1所示。各个课程目标与课程总目标达成度均大于预期达成度0.7,评价结果为达成。


3.2 课程目标个体达成情况

通过表1,分析各课程目标学生个体达成度占比可知,课程目标1是知识目标,整体达成情况中等,考核内容多为供电技术的基本概念、定律特性和理论知识分析等基础知识,达成度在0-0.69之间的学生人数为18人,占28.57%,分析可知其主要在第三大题得分率较低,说明这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但将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课程目标2是能力目标,整体达成情况偏低,考核内容多为定律运用、设计计算和数据分析等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和初步应用能力,达成度在0-0.69之间的学生人数为29人,占46%,说明这部分学生的计算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较弱。课程目标3是育人目标,整体达成情况稍好,考核内容多为运用供电技术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和独立思考的综合实践能力,达成度在0-0.69人数为16人,占25.4%,其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计算方面失分较多,说明这部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3.3 持续改进

整体而言,各个课程目标达成度均不高,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最低,勉强合格,表明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系掌握的不够扎实,对“短路电流计算和电气设备选型”的相关理论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专业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弱;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专业复杂问题的分析案例讲解不够透彻,需要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后续需要通过加强实例讲解和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等途径,让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使其熟练掌握实际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 徐进友,穆浩志,李彬,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及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5):94-97.

[3] 卢超,鲁西坤,李正斌,等.“供电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41-43.

[4] 张继红,杨培宏,张自雷,等.工程认证的《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20,(10):71-72.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