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时代的跨度、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文言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成了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探究小学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很有必要。应从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习得方法、增强趣味等方面探索小学语文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以提高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文言文蕴含着古人的思想与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中高年级均选编了几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可以初步感知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但是由于时代的跨度、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文言文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那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如何帮助孩子们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呢?笔者在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究。


一、巧用方法,激发兴趣

学习文言文,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其文化底蕴,提升个人素养,建立文化自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爱听故事这一特点展开文言文教学,故事教学法能很好地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例如,《守株待兔》《精卫填海》《铁杵成针》《司马光》,这些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性文言文。在教学这类文言文时,由于学生已有自己的故事储备,教师可以先请一部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谈谈听了故事后的感想。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中,兴致很高。这时,教师趁势提出“这个故事这么有趣,想不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讲述这个故事的”,在不知不觉中,把兴趣正浓的孩子们引入到古文的学习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对古文学习产生了兴趣。


对于一些故事性不强的文言文,我们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降低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例如,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囊萤夜读》一文教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萤火虫》。”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萤火虫飞舞的动画,配上《萤火虫》的歌,孩子们一下就进入美妙的童话世界里。听完歌曲,老师问:“你从歌曲中知道萤火虫有什么用处吗?”“带来光亮。”有学生回答。老师说:“是呀,因为小小的萤火虫能给我们带来光亮,古时候,有个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家里穷买不起灯油,就捉了许多萤火虫来读书。你们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吗?”孩子们的好奇心一下被点燃,带入学习语境中,就会积极主动投入新课的学习,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二、从读入手,培养语感

文言文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文言文行文精炼,音律工整。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文言文语感。


第一,听音频朗读,听准字音,感受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小学选编的文言文虽然浅显短小,但是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却是艰涩难懂的。对于现代文他们大多可以轻松地自主朗读,但文言文他们却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文言文中总会出现一些“拦路虎”———生僻字、通假字和古音字;二是不知如何把握词句间的停顿。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过文言文的朗读关。教师在教学每一篇文言文之前,可以先找一些朗读得好的音频资料,让学生反复听朗读录音,听准生僻字的读音,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通过听,让学生脑海里对该篇文言文有个初步印象。听上几遍后,再让学生边听边标注出生僻字、通假字和古音字的读音,画出重点句子的停顿线,小声跟读,读得比较熟悉了,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大声诵读。例如,教学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如果直接让孩子读这篇文言文,因为不知道停顿,孩子们读起来比较困难,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于是,笔者在导入新课后,先播放这篇文言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录音小声跟读几遍,初步感受这篇文言文的节奏;再引导孩子们标注出“戎”等生僻字的读音,画出“尝与/诸小儿游”“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两个重点句子停顿线,再练习朗读,学生就觉得容易多了。


第二,反复练读,读通读顺。前面的听范读录音,帮助孩子们解决了阅读障碍,建立了朗读信心,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分组读、比赛读、表演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上口,熟读成诵。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少年中国说》,尽管这则文言文篇幅长,生僻字多,但因为让学生听了范读录音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反复练读,学生也能很好地读通顺,并且还能读出节奏美和感情来。经常坚持熟读,良好的文言文语感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熟读不仅能培养文言文语感,而且还能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读,读准了字音,读对了停顿,读出了节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容易一些。


三、授之以渔,习得方法

学习文言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小学到高中,文言文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阶段激发兴趣、培养语感、习得方法,打下扎实的文言功底,以后学习文言文就会容易得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文言文上同样如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一定不要把译文直接告诉学生,认为学生理解原文意思就是学习古文,应该在学生熟读文言文的基础上,逐步教给学生翻译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生习得了文言文学习方法,将终身受益。


第一,借助书旁的注释。教材里的每篇文言文旁边都会有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释,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注释,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去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篇文章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可以大致理解整篇文言文的意思。


第二,联系以前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和上下文,推想一些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的第一步是借助书旁的注释,但仅仅靠书旁的注释是不行的,还必须联系以前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和上下文猜测一些字的意思,来补充对文言文的理解。如《自相矛盾》中“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结合教材下面的注释,即可理解“夫”之义,再联系上文推想,就能得知“立”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无法刺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


第三,比较古今词的异同。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相同,对于这些字,我们可以依据现代的意思知道它在文言中的意思。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道旁李”的“道”跟“道路”的“道”意思相同,都是路的意思。文言文中也有一些字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差别很大,对于这样的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足够重视,教师可以把这样的词写在黑板上,先让学生说说现在的意思,再告诉学生这个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进行对比,加深对词的理解。如古代的“行”,就是现在的“走”,古代的“走”就是现在的“跑”,古代的“妻子”包括妻子和儿女,等等。再如,《古人谈读书》中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个“急”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和现在的常用义有什么不同。通过古今词义的比较,学生对这些词句就会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第四,补白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文言文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句子省略了一些成分,我们在疏通文意时,要把它补充出来,这样句子的意思表达才完整。如《杨氏之子》一文中“为设果”省略了主语,翻译时,在“为”前面要加上“孩子”,在“为”后面要加上孔君平,翻译为“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孔指以示儿曰”省略了第一宾语,翻译时要补上杨梅,翻译为“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


四、组织表演,增强趣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大部分生动有趣,这类文言文很适合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第一,讲故事。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部分都是带有故事情节的,这些文本材料很适合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故事讲出来,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故事的四要素及脉络梳理清晰,并提醒学生配以恰到好处的神情及肢体语言,让故事讲得更生动有趣。例如,教学《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拿着自制的矛和盾上台讲述这个故事,在讲到楚人吹嘘矛与盾的时候,加入夸张的表情动作,就会把楚人的爱吹嘘、不讲实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既锻炼了听说能力,又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第二,课本剧。每一篇故事类文言文也是一部优秀的剧本,遇到这类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组织他们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守株待兔》《司马光》等故事类文言文,教师就可以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演故事,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材,结合学情,不断丰富文言文的教学策略,创新文言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帮助学生一步步理解读懂文言文,从而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经典作品的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线客服